現今我們讀的英文翻譯書,或者英文教材,更甚者
翻譯社,其來由都源起於英漢字典,有了英漢字典,
翻譯社才有翻譯的依據,研究論文經過
論文翻譯,翻譯才能讓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密切,第一本英漢字典是由馬禮遜,19世紀歐洲第一名漢學家,入華25年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所編寫的,1805年,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,一位議員走進,看見一個青年用功地看書,而那議員看不懂一個字,便問那青年是哪國文字。青年答,中文,非常難懂。議員問青年學來做什麼。青年回答說現在很難說,可是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去鑽研。議員聽後覺得他是浪費時間,所以就離開了。那時22歲的他,主動向倫敦傳教會申請做傳教士,學習中文、拉丁文、希伯來文、希臘文、神學、哲學、數學、植物學、醫學、天文學。1807年,這位青年走上了一條獨自行走的旅程到那古老書籍中的中國去。那時,海上的航行還是充滿危險,但是青年還是成功抵達了中國廣州。初抵廣州,生活拮据,他早上吃一點麵包喝一些茶,晚上吃一小塊牛肉加米飯,嚴重營養不良。在那裡因為沒有朋友,讓他非常抑鬱。他學用筷子吃飯、用中國人坐姿寫字,讓他雙肩疼痛。
當時的歷史環境威脅著他的安全
1.敵視新教的葡萄牙天主教勢力。
2.販賣鴉片的英國東印度公司。
3.嚴控外國人在華活動的中國政府。
1812年,清朝諭旨-如有歐洲人在中國境內私自印基督教書籍,其為首者或主犯,立即斬首。當時,只有從商洋人才能在中國居留,所以他只好在東印度公司擔任翻譯官,可是工作與志趣相悖,導致他希望能心無旁騖地從事文字工作。1816年他記錄道:現在我仍在翻譯和編輯【華英字典】,這是一件非常吃力的工作,我幾乎對此失去了勇氣和不想堅持下去。我在這裡孤單一人工作已經十年。現在我仍在壓迫者恐怖的手臂下度日。不僅如此,我的中國通工業被中國官府逮捕。去年,字典的刻版已被抄走,餘下的聖經刻版我也只好自動銷毀。在15年裡,他開始懂得中國人的思想情感,並收容了20、30個孤兒、窮苦兒童,也為貧困人家開過診所。他一生的孤寂不只源於他獨自在中國,也因為祖國的同胞都不了解這份都是為了什麼。15年後,這位不再是青年的青年用一支筆在歷史上記下座座文化大霸:第一本中英大字典(於1823年出版)在14世紀的英國,因為種種偏差,聖經並不公開給平民閱讀,只有貴族和紳士才可以把聖經放在他們家中。因此,他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機會閱讀聖經。當時的聖經中譯工作者只有2、3位,其中包括他和米憐。當時的中國文人鄙視俗話,看重古文,所以很少中國人能閱讀。於是,他採用通俗文字,苦心研究怎麼讓譯文更忠誠、更易明白。在1823年,他第一次,也是唯一一次回國時,帶回了中譯本聖經,中英字典及1萬冊中國圖書(由於當時中國禁止售書給外國人,所以都是珍貴的書籍)。第一間華人讀英文與現代科學的英華學院。
沉重的代價
由於妻子瑪麗患有神經性疾病,所以只好和孩子返回英國修養。6年裡,他隻身在中國,因為不能陪伴照顧妻子而常常哭泣。然而因為工作的重要性,他不得不這麼做。1820年,妻子恢復健康,全家回到中國。他們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,屋子就在澳門海邊,每天傍晚都全家一起散步。然而好景不長,在瑪麗懷孕生產時,嚴重盜汗嘔吐,雖然醫生和他努力搶救,卻還是只能眼睜睜看著瑪麗和寶寶離去。這是第二次的寶寶死亡,11年前的頭生男嬰生下當天就夭折了。這一次,他甚至找不到墳地來埋葬家人,因為中國人和天主教都拒絕了他。52歲時,他被英王任命為政府翻譯官。為了當中國法官,他努力學習大清律例。他一生的年薪從500英鎊起到1500英鎊,除了極小部分為家用外,剩餘的都用來作為中國宣教、印書和書院只用。1834年,在兒子的膀臂中,他因病逝世。大兒子說道:“黑夜已過,夜間我父親所受的折磨都已過去。我不能再說什麼了!這必朽的身體,將成為不朽。
智準
翻譯社秉持專業,品質,誠信服務宗旨,翻譯社提供
論文翻譯,外籍母語譯師之英文潤稿校稿或改寫,口譯,打字,LaTeX編輯排版,範圍包含工商,法律,科技,工程,社會人文等文件,我們的
翻譯團隊,一定為您提供最智慧精準的翻譯服務,根據您的服務需求,提供免費而準確的估價,亦提供嚴格的外籍母語譯師之英文校稿,審稿,潤稿等服務,方能使客戶的文件翻譯不失誤。對於任何一類行業或形式的翻譯,例如論文翻譯,期刊翻譯,廣告翻譯,小品或小說翻譯,皆有自己常用的專有名詞,術語或慣用語,翻譯社則必須先做調查和資料的收集。許多用字詞彙甚至是隨著時代潮流在做演進或發展的,譯者不僅要洞悉該個領域,亦得注意用句的變化,新舊語言的交替或轉變,語言是活的,也是會隨著時代潮流在做變化或演進的,以往不是動詞的詞彙或許經由時代變遷也會被以動詞形式來做應用,更遑論是翻譯上的技巧中,當然也是可以適時的變化詞性來達到效果。一份好的
翻譯作品不只是要能表達出精確的意思,若能同時兼顧貼近環境及人心的思路,無論何種語言的翻譯都能深植人心且流傳久遠。